零战的缺陷,关键的问题在于日本人的设计思路,日本资源少,技术一般,只能造出功率较小的发动机,于是就拼命的降低结构重量,机身铆钉尽可能少,不要安全的自封闭油箱,不要驾驶员防弹钢板,结构减薄,于是得到了轻便灵活,低空爬升快的零式。日本人就是这种思路,为了目的而特化变异,至于其他方面干脆放弃,日本零式放弃了安全,放弃了右回旋性能,而刻意突出飞行员习惯性的左回旋性能,美军飞行员初期不知道,习惯左回旋格斗,结果被日本占便宜,后来美军玩右回旋,零式就吃瘪了。日本人从来喜欢突出片面的赌博,工业设计也是如此,日本车也和零式战斗机一样,薄皮肉馅。 致命弱点”何谓“致命”~!? 为什么这么多致命弱点在战争初期体现不出来,甚至被描述成为可怕的战机、先进的战斗机? 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的设计和构造上的缺陷,相比这些缺陷,在太平洋战争中,那些盟军的战机缺陷比零式要多的多,不是零式的对手,而零式的致命弱点在哪里呢?设计;构造;武器?这都不是主要的原因!最主要的还是两大要素, 1、第一,当盟军针对零式的特点,设计生成出一批批优秀的战机用于对付零式战机的时候,零式战机的更新换代品却迟迟未能出现。以德国为例,BF系列同样是二战出色的战机之一,在整个战争中,关于BF109有多少变种和系列,就不用我说了吧!意思就是说,随着战争的进程,哪怕初期再优秀的武器,对手也会想到克制你的方法和设计,那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武器和升级,才能继续保持一定的优势(也许是技术优势也许是质量优势)!而零式在这方面明显跟不上美国的步伐,这是它的“致命一”! 2、毛泽东有句名言“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!”这句名言在任何一个环境下,任何一种实践中,都是真实和贴切的!太平洋战争初期,不可否认,日本有着一批十分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,狂热的武士道精神、出色的驾驶技术、比较完善的空战指挥及技巧,这批飞行员的训练和实战水平,当时在世界范围内,也是十分罕见的。对于日本这个本来就贫瘠的国家,这部分飞行员的价值无异就是当时的“国宝”!但是日本对于这批飞行员的保护措施却是那么的薄弱。它的消耗比任何一个国家飞行员的消耗都快、都大。除了零式飞机的本身防护不足以外(这一点有时候可以用飞行技术来弥补),搜救措施和飞行员不带降落伞(这一点我不是太确定)出战,都有很大的关系。战争进入1943年以后,据说第一批优秀的海航和陆航的王牌精英们已经损失殆尽,而后来者的训练水平和作战经验完全不能相提并论,随着美国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术不断提高和数量上的巨大优势,零式已经成为鸡肋了!这是它的“致命二”! 所以对于零式的致命弱点,我并不认为他的设计构造上和武器系统上说明什么,而是它在战争进程中,没有有效的对于零式进行改进和升级,更大的原因是,对于驾驶这武器的人,没有充分的保护。虽然我们知道太平洋战争无论如何,输给美国都是时间的问题,但是关于零式,这一款曾经优秀的战机,不能完全在设计和构造上给予否定,恰恰是战争初期,这些构造是它的光芒所在,而对于这武器的改进和使用的“人”的方式方法,导致了它最终的“致命弱点”! (责任编辑:小鸡腿) |